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我与民大国教院的故事 > 正文

跨越山海,国教院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12 】

我叫陈欣,是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2级的硕士研究生。三年民大生活充实且难忘,感谢国教院提供的宝贵平台,让我有幸遇到家人一样的师长和朋友,让我有勇气和能力出发,走向远方。

我和民大国教院的故事要从2021年的夏天说起。那时我正在准备保研,看到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夏令营通知,我就赶紧提交了报名材料,可是急中出错,误把其他学校的报名表交到了国教院。好心的孙宓琪老师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联系我提交正确的材料,我这才没有错过夏令营选拔。感谢孙老师,让我与民大国教院结缘。

7月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夏令营。“讲座+交流+参观+考核”夏令营模式让我们对民大国教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江傲霜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张海威老师的悉心安排和照顾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人文关怀。盛夏的校园安静美丽,走在古柏和银杏的树荫下,看着梁思成设计的教学楼和礼堂,不由得想留下来,在这里求学,见这里的四季。9月我得偿所愿地保研到了民大,成了准民大人。

3A922

图1: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优秀人才夏令营合影

2022年中秋,我顺利来到民大,成为了丰台校区的第一批学子。研一密集且内容丰富的课程,让我们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预备教师和研究者的身份转变。陈天序老师的论文写作课让我理清了学术研究的逻辑,能够用批判性思维去读论文,也克服了对量化研究和英文论文阅读的恐惧;央青老师请来在海外工作的学姐学长为我们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还用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活动让我们明白课堂管理也可以富有创意和乐趣;罗莲老师远在英国,却也丝毫没有降低对课堂的要求,她积极地使用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和同学们互动,让我们感受语言测试严谨的魅力;刘玉屏老师用一个个经典案例让我们了解汉语语法教学的特点;田艳老师晚上九点还在打电话指导我们的文化传播课程作业;还有江傲霜老师、谷陵老师、李朝晖老师教导我们大胆试讲,用心反思,手把手帮我们改进从教案、课件到教姿教态的每一个细节……是国教院每一位老师的悉心栽培,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图2:2022年冬课后合影

除了充实的课程,“学术追星”也是我们学习生涯中一抹亮丽的色彩。学院经常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讲座,让我们有机会线下见到陆俭明老师、马真老师、朱勇老师、丁安琪老师、杨玉玲老师、叶军老师等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明星学者”。从只能仰望他们的著作,到能够现场聆听教诲、甚至面对面交流,这种奇妙的体验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学院还组织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长城春游、国际文化节、文艺汇演等,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紧密联结,真正融为一个团结而温暖的大家庭。

图3:第三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合影

国教院的培养,让我做好了成为中文教师的准备。研二我顺利通过了语言合作交流中心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选拔,赴埃及开罗文化中心任教。在埃期间,和民大国教院的故事仍在继续。23年11月,周铁海书记来开罗参加语合中心举办的留学展,还来到了我所在的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参观,他是我在埃及见到的第一位民大人,他乡见故人的喜悦缓解了我初到埃及的思乡之情。我们22级研二期间在海外的学子有29人,有中文志愿者,也有套读第二学位的同学。天南海北的我们经常联系,一次次交流中,我们仿佛共历了各自去过的远方。研三我再次出发,赴英国班戈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同期和我一起在英国的还有民大同学文婷和陈森,我们三个在英国常常见面,谈论在民大的日子,畅想未来。在海外的两年里,我的导师陈天序老师时常叮嘱我注意安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透过小小的屏幕,听着陈老师熟悉的声音,看着同门们亲切的面庞,讨论着彼此的近况与学术问题,仿佛我从未远行。

图4:和埃及学生的合照

如今我已毕业,民大国教院这片沃土,是我探索世界的起点,亦是我行走四方的根。感恩所有师友,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