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首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高端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音乐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京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师生约300人参加,交流和分享了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成果。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宋敏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论坛联合主办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并祝贺论坛顺利召开。她回顾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指出经过几代对外汉语人的不懈努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学科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研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梳理相关研究方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进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开幕式由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铁海主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李锷和副院长江傲霜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国际教育学院语言教学、认知与习得开放研究中心主任刘玉屏教授向聘请的顾问专家靳洪刚教授、张宝林研教授、鹿士义研究员、张林军教授和于秒副教授颁发了聘书。
本次论坛共安排9场主旨报告,报告人分别是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靳洪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院张宝林教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鹿士义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吴应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林军教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王添淼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于秒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陈天序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张海威博士。
论坛的主旨报告紧密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主题,展示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不同方法及其运用成果。靳洪刚教授对汉语作为二语的ERP方法论从研究范式、测量单位与测量方法三个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该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及改进措施。张宝林教授指出了目前汉语中介语研究与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语言事实出发,采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鹿士义研究员对以往阅读中词汇加工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当前边界范式在该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陈天序博士通过对初级汉语二语学习者进行路径分析,发现汉语作为二语的阅读理解中初期与语素相关的阅读分技能可以显著预测其随后的阅读理解能力,弥补了该方面的研究空白。吴应辉教授提出了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特点高度契合的三种新的研究方法——全球视野比较法、宏观系统分析法和叙事比较法,并通过研究案例详细说明了三种方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王添淼研究员认为从“反思实践者”到“行动研究者”是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并详细阐述了行动研究的概念、过程、方法和内容。于秒副教授采用眼动技术,通过对初级阶段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探讨了汉语拼音及词间空格对留学生汉语阅读发展的影响。张林军教授针对现阶段声调研究的不足,通过脑电实验考察初级和高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的声调范畴化知觉,揭示了学习者声调范畴化知觉的神经机制及声调习得规律。张海威博士基于“难度分层、字频分组、按类抽取、平衡信息”原则,开展了汉语国际教育识字量表的编制研究,结果显示识字量表信度、效度较高,用途广泛。主旨报告分别由国际教育学院语言教学、认知与习得开放研究中心主任刘玉屏教授和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江傲霜副教授主持。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靳洪刚教授为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靳洪刚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非常新颖,展示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新技术、新工具、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内容丰富,宏观和微观内容相结合,涵盖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教学、习得、传播、师资等子领域。她还表达了学界应加强重复实验研究,开展跨语言比较、元分析等研究的期望。最后,靳洪刚教授向搭建此次学术交流平台的语言教学、认知与习得开放研究中心和参会师生表达了感谢。
本次论坛吸引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参会代表纷纷表示举办研究方法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在本次论坛上收获颇丰,希望主办方将这一研讨主题延续下去,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学术繁荣。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撰文/谷甲斌,摄影/谭斌、吴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