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格桑央京副教授、央青副教授与阮静副教授于丰台校区日新楼405教室为本科生开展专题讲座。我院丰台校区2021级本科生参加此次讲座。与此同时,海淀校区的其他年级本科生也在线上观看讲座。
格桑央京老师的讲座主题为“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长城汉语’精品课程为例”。讲座首先介绍了国际教育学院语言生层面的精品课程--“长城汉语”大综合课程建设的过程以及“长城汉语”多媒体课程的课程优势。格桑央京老师指出,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以网络多媒体技术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原有的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国际汉语推广的需求,因此将“长城汉语”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产品引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对于探索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国际汉语推广与国际汉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最后,格桑央京老师提出,目前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总结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国际汉语教学也应该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建出具有品牌效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图1为格桑央京老师正在进行讲座
央青老师的讲座主题为“学生成长案例与职业认同”。央青老师通过学院优秀毕业生的学业成长和职业成长典型案例,介绍学生在我院“1+2+X”双语双文化培养模式下成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通过分析他们在海外中文教学、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的发展路径,以及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对职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热忱地鼓励同学们热爱本专业,勇于实践,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水平,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央青老师以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新理念、新机遇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计划”为背景,介绍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鼓励同学们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坚定目标,更好地热爱国际中文教师职业,加强职业认同,追求自我实现。

图2为央青老师正在进行讲座
阮静老师的讲座主题为“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培养目标谈个人成长”。首先,阮静老师通过语言能力培养引出话题,强调不能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规则,同学们需要培养语言和交际能力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通过梳理第二语言教学培养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阮老师启发大家多关注学习文化和跨文化知识,逐步建立跨学科、跨文化和多元的个人知识体系,拥有更加丰富的思维体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建立跨文化、多元的思维,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通过三位老师的讲座,同学们了解了教学模式相关概念,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方向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也对从事汉语国际教师有了更大得信心。此外,同学们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到国际中文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受益颇深。
撰稿/ 龚璐瑶、马国琴、李宜格
摄影/ 李宜格
记录/马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