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徐彩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进行学术讲座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11 】

2021年11月1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徐彩华教授应国际教育学院的邀请,在海淀校区学院二层报告厅进行了题为“文字词汇加工的普遍性与个性:从拼音语言文字到汉字”的学术讲座。我院格桑央京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海淀校区本、硕、博各个层次的学生以及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2021级新生在丰台校区明德楼414教室线上观看了此次讲座。

 

图1 徐彩华教授在海淀校区报告厅进行学术讲座

徐彩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识与学习实验室”的主任。研究方向为汉语认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学习、儿童汉语教学。曾在日本立教大学进行汉语教学,曾任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著有专著《汉字认知与学习心理研究》(2010)、《儿童汉语教学技巧》(2021),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多个国家社科项目,参与编写的高中汉语教材《跟我学汉语》获得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材将(2010)。

图2 徐彩华教授在讲座过程中与我院师生积极互动

在本次讲座中,徐彩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四种早期单词识别模型,即Logogen模型、Search模型、核证模型、检验模型。随后,徐教授阐释了汉字在字形和表音表义方式上有不同于拼音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徐彩华教授以各种相关的理论、实验、模型为基础深入阐释了这一独特性。此外,徐教授还系统地介绍了当代人类单词认知识别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最后,徐教授结合经典词汇加工理论以及北师大语言实验室有关成年人在华留学和海外儿童汉语学习的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了中文单词识别的共性与个性。徐彩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高屋建瓴,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并结合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角大胆的探讨了汉语单词的加工方法和汉字的认知路径,为面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汉字课堂教学树立了一种新的范式,并采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特别是面向英国和法国等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国别化调查结果,论证了自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实施后,拼音+汉字的教学模式在推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讲座结束后,我院博学生们纷纷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徐彩华教授的讲座内容令人受益匪浅,耳目一新,为他们拓展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通过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于面向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汉字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再一次聆听徐彩华教授精彩的学术讲座。

撰稿/2020级研究生 朱洛妍

摄影/2020级研究生 朱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