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徐彩华教授受邀在我院报告厅做了题为“文字词汇加工与学习的普遍性与个性:从拼音语言文字到汉字”的学术讲演。刘玉屏教授、罗莲副教授及60多名本硕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徐彩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识与学习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学习、儿童汉语学习与教学。曾在日本立教大学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LRDC)访学。著有专著《汉字认知与学习心理研究》(2010),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三十余篇,是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多个国家社科、北京市社科和北京市教科项目。参与编写的高中汉语教材《跟我学汉语》获得国家汉办优秀汉语教材奖。
讲座伊始,徐教授以其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带动在场师生的思考,用简单易懂的例子讲解了词汇形、音、义的转换,并深入阐述了词汇加工的通道性、任务性和综合分布性。随后,徐教授从经典词汇加工现象和理论模型出发,结合其课题组有关成人和儿童的汉字、拼音习得研究,探讨了汉语二语中汉字加工的普遍性与个性。最后徐教授介绍了认知神经领域有关汉字的最新进展等前沿知识。讲座结束,在场师生与徐教授就研究对象的选择、汉语水平测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朱洛妍
摄影/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