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北京语言大学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汉语学院院长曹文教授应我院邀请,在文华楼西区二层报告厅举办了题为“《中国语言志·普通话》的编写思路”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张海威老师主持,博士生、硕士生均积极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曹文教授首先为大家播放了几段带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话语料,吸引了全场的兴趣,同时引出“地方普通话”的概念。并提出这种现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起人们注意。在正式讲解之前,他还提到《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表示汉语拼音方案来之不易,有待完善,但由于它由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国际影响大,修订门槛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对其进行额外的解释调整,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启示。
接下来,曹文教授结合大量实例,从“项目缘起、调研思路、所志内容、语料与资源、实地调查”等方面展开了生动详细的介绍。
关于项目缘起,曹文教授从1935年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开始谈起,一直到当代的李宇明老师在2012年、2014年明确指出普通话已经成为强势语言,这其中的认识发展,为项目提供了许多启发。
另外,曹文教授还指出,带有方言味道的普通话让人有群体认同感。同时普通话带给人的交际价值最高,所以方言的萎缩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方言也保持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少数民族的群体里使用非常流畅,会有意识保留自己的语言特色。
在讲座中,曹文教授还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调研思路,提出了“31(省市自治区首府)+3(港澳台)”的结构,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科技,并且结合传统田野调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曹教授也在所志内容、语料与资源方面向我院师生做了详细介绍。其中曹文教授特别提到了几条实地调查的标准,启发了我院师生对于实地调查的思考。
最后,同学们就对普通话、方言以及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的认识,结合自身的经验与实例,踊跃提问,曹文教授一一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解答。通过这场讲座,我院师生对普通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薛红亮
摄影/陈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