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我与民大国教院的故事 > 正文

我的汉教梦之港:从民大出发,向世界绽放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7-18 】

我叫李晓露,是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专业“1+2+X”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的受益者。本科读英语的我,考研时误打误撞进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和近一半跨专业同学组成“杂牌军”班。那时的我未曾想过,民大国教院会成为我“汉教梦”扬帆的港湾,更会成为改写人生轨迹的起点。

那个夏天,学术星光照亮前路

2012年6月,当同龄人还在庆祝考研或考编上岸时,我已拖着行李奔赴中关村——民大国教院的提前开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7月至8月的两个月,是我学术认知的“破壁期”。因本科是英语,我的汉语基础薄弱,入学后的《古代汉语》测试成绩不理想,韩琳老师开设的课程成了我的“救星”。她细致的讲解至今历历在目,那本厚厚的笔记我仍珍藏着。更让我震撼的是,学院邀请了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剑桥大学袁博平、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等十余位国际汉语教学专家,用整整一个假期为我们授课。这不是零散的讲座,而是系统的课程:俞志强老师教我们用“name tag”活跃课堂,结课时还为我们制作了纪念视频;王觉非老师叮嘱“到了美国要学会‘observe and follow’”;周质平老师笑着说“不要把中国变成博物馆”……十余年前的笔记里,仍能读出那时的热烈——学术星光下,我们的国际视野被悄悄打开。

课堂之外,学院还为我们牵线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哥伦比亚大学暑期项目里,我成了伊拉克退役老兵的语伴;普北班、CIEE等项目的面试中,我们互相打气,哪怕失利也有同学的安慰。那个夏天,每一天都闪着成长的光,这就是民大教给我的第一堂课:专业与热爱,从来都在细节里。

图1:2012级硕士研究生与陈东东老师、俞志强老师合影

图2:2012级硕士研究生与朱永平老师、陶红印老师、王觉非老师合影

师者如光:民大的温暖,跨越山海

2012年9月正式开学后,民大的老师们用行动告诉我:教育是一场温柔的托举。我的导师陈作宏老师,在讲台上永远闪闪发光,她对教学的热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心;罗莲老师面对大班教学,仍在作业上写满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手把手教我们设计试卷,让我懂得“试卷里藏着教育的严谨”;田艳老师拖着行李箱来上课,装满了各种汉字教材,和我们聊“字本位”教学,她眼里的热爱让我明白“教学是发自内心的分享”;刘玉屏老师在语法课结束后,把所有PPT打包送给我们,说“希望能帮你们少走点弯路”;江傲霜老师布置的“正音”任务,让我和同学笑着录视频、编拼音操,原来语言学可以这么有趣……还有央青老师、谷陵老师、李朝晖老师,他们为我的教学技能大赛逐字打磨教学设计,那些深夜的讨论,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

而当时的院长吴应辉教授,更像一位“大家长”。他总在路上笑着问我们“托福考了吗?”“申请学校顺利吗?”,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11点离开前还会到自习室和我们说“早点休息”。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说“你们要背靠北京,走向世界”,这句话至今刻在我心里。

2013年,我拿到美国罗德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孙宓琪老师一遍遍帮我核对培养协议、对接学分,耐心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吴院长特意联系罗德岛大学的何文潮教授,让我和同学在赴美前就拿到了孔子学院tutor的工作,为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2013年6月,当我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时,行李箱里装的不仅是行李,更是民大老师们沉甸甸的期待。

图3: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往美国纽约

跨越山海:民大的支撑,从未缺席

初到美国,意外突至——中央民族大学与罗德岛大学的学分对接出现问题,我们被告知要多交近3万元学费。那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到手足无措,赶紧给学院发了邮件。孙宓琪老师第一时间联系对方,反复沟通后帮我们减免了费用。那一刻,远在万里的民大,成了我最踏实的后盾。后来在美实习时,我要每天凌晨5点起床,在零下十几度的大雪天穿越整个罗德岛去学校。最难的时候,是导师陈作宏教授隔着12小时时差,守在电脑前陪我改硕士论文。电话里,她的声音透过轰隆隆的公交车引擎传来,温暖得能融化积雪。当我拿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时,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这些在背后托举我的民大老师。

2014年,我因家庭原因决定回国。为了赶在4月末完成实习,罗德岛大学旗舰项目主任何文潮教授反复协调,让我同时在小学、中学、大学授课。而这一切的底气,都来自民大“1+2+X”模式赋予我的跨场景教学能力。

图4:美国学习、实习

传承之路:带着民大的印记,继续前行

回国后,我入职云南大学留学生院,后来又考取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师从吴应辉教授。如今我也成了研究生导师,面对来华留学生的困惑时,总会想起民大的老师们:韩琳老师厚厚的笔记、罗莲老师严谨的批注、吴院长办公室深夜的灯光……他们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温度。

图5:指导学生参加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

有人问我,民大“1+2+X”模式为何让人难忘?我想,是因为它从不把学生框在教室里,而是用国际视野拓宽边界,用老师的爱托举梦想。就像吴院长说的“背靠北京,走向世界”,民大给我的,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出发的勇气。

如今再翻起十余年前的笔记,那些课堂上的笑声、老师们的叮嘱、学术星光下的憧憬,依然清晰。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不仅是我汉教梦起航的港,更是我一生的精神原乡。

“The study in MUC might not be the root of everything but no doubt it is the root of many things in my life”。感谢每一位民大的老师,是你们让“教育”二字,有了最温暖的模样。